1. 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-> 新闻资讯

稳中求进:当前深圳经济怎么看

■ 深圳特区报记者 沈勇

4月27日晚,深圳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,GDP实现7064.61亿元,同比增长2.0%。面临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、国内疫情多发、本地多起复杂疫情严峻考验,深圳经济备受各方关注。在阻击本土疫情、支援香港抗疫、保障城市平稳有序运行三重任务压力之下,深圳经济承压而上、克难前行、靠前发力,实现平稳开局,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“双统筹”成效显现,来之不易。

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是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导向。观察经济运行情况,除了要抓住核心数据的本质内涵,还应深刻把握和研判经济运行的态势。近段时间以来,记者通过广泛调研,从基本盘、潜动能、发力点、聚合剂、主基调五个方面,客观感知深圳经济“进”的脉搏。

从“双链”和“战新”看“进”的基本盘

“在下行压力下,深圳经济仍然在稳定恢复。”综合开发研究院(深圳)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,今年2月份深圳疫情防控便出现较为复杂的局面,到了3月份,形势更加严峻。而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突变的影响下,深圳经济还能保持一定的增速,已是难能可贵。

“还要考虑同比因素,2021年一季度深圳经济是一个恢复反弹期,当时深圳经济增速同比2020年一季度增长17.1%。”郭万达认为,在这样的较高基数上,深圳今年一季度克服重重困难,仍能保持了稳定增长,实属不易。

这个不易和难能可贵,首先体现在对供应链、产业链的稳定上。

先进制造业是深圳立市之本。记者从多个部门了解到,由于市委、市政府在强化疫情精准防控的同时,以最大的决心、最大的力度全力保障供应链、产业链的稳定,一季度深圳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餐饮、娱乐、线下批发零售、交通运输等接触式服务业,其中又以小微企业为甚;而工业、高新技术产业、金融业等深圳支柱产业受影响相对较小,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,不少头部企业还实现了大幅增长,如新能源汽车、充电桩、5G智能手机、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。

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从深圳经济运行情况看,高技术产品产量增势良好的势态,可以说明深圳优质的产业结构及其积淀,是经济韧性与发展潜质的根基,也是深圳保持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保障。”

前不久,深圳动力电池企业欣旺达传出两则利好消息,一是将在珠海投资120亿元建设新能源生产基地,二是19家企业入股欣旺达。这家“小巨人”企业,在动力电池领域闪耀夺目。目前,欣旺达已得到多笔政府、车企投资,开启数百亿级的产能扩张,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“急先锋”。

深圳近几年重点培育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大产业集群和八大未来产业,表现出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发展韧性。据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会反映,尽管受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双重影响,该会不少会员企业今年以来的表现仍好于预期,有的甚至保持高速增长,如科利达、中成空间、沃特股份、欣旺达、芯海科技、拓日能源等。

企业领跑的背后,是一座城市的深厚创新底蕴。近年来,深圳原始创新能力持续跃升,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,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强化,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为继续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信心和底气。

深圳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,成为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。2019年至2021年,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连续三年运行在万亿区间,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成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,成为深圳经济“基本盘的基本盘”,起到了“压舱石”的作用。根据深圳“十四五”规划,到2025年,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.5万亿元。

从投资和改革看“进”的潜动能

4月8日,深圳二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,产业、基础设施、民生等领域200个重点项目同时开工,总投资1624.4亿元。这是深圳今年以来集中启动的第二批重大项目,为经济稳中求进和高质量发展积蓄势能。

记者采访了解到,今年一季度深圳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较快,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呈大幅增长之势。一季度,深圳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.3%,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2.9%。

“一季度的固定投资增长较快,是一个令人欣喜的信号。”郭万达向记者表示,工业投资增速在两位数以上,充分说明深圳稳住工业制造业这个立市之本“基本盘”的决心。

根据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深圳正全力推动重大工业项目落地,加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工业投资力度,年内建成投产中芯国际12英寸线、华星光电T7二期等项目,开工建设5个百亿级、10个30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,全面完成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,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2%以上。

深圳还积极落实国家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要求,适度超前布局交通、能源、水利、市政、信息等基础设施,全年基础设施投资2200亿元、新型基础设施投资1000亿元。扎实推进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、香蜜湖新金融中心、北站国际商务区、笋岗-清水河片区、光明科学城中心区、空港新城、盐田临港产业带、坪山燕子湖、坝光国际生物谷等20个重点片区规划建设,力争重点片区投资超过2000亿元。

5G新基建,加速推进。最新印发的《深圳市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(2022-2025年)》,勾勒出深圳新型信息基建的全新图景。《行动计划》提出,到2025年底,深圳基本建成泛在先进、高速智能、天地一体、绿色低碳、安全高效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体系,每万人拥有5G基站达30个,实现5G用户占比超过80%。

作为财力相对较强的城市,深圳将在科技创新和民生保障等方面持续增加财政投入,今年教育支出将突破1000亿元,基础研究和“卡脖子”技术攻关也将获得更多资金支持,年内新开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有望达50个以上。

投资力度的加大和重大项目的稳步推进,将为深圳经济稳步增长和民生福祉的不断改善提供实质性支撑。

改革创新是深圳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源动力,是深圳参与国际竞争的法宝。4月19日,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,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事项全面落地实施,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持续显现,主要体现在要素市场化配置、营商环境优化、科技创新环境、高水平开放型经济、民生服务供给、生态环境和城市空间治理等六大方面。而随着新一批授权改革事项即将启动,深圳的综合改革试点将继续向纵深挺进,必将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性保证。

从消费和就业看“进”的发力点

消费市场是经济运行的“基础平台”,庞大的服务行业为稳增长稳就业提供基础支撑。

“3月份疫情严重,服务业受到正面冲击,一季度商业零售出现下滑,这是疫情影响在经济运行中的直观体现,符合市场预期。”

陶一桃分析,发达活跃的服务业是深圳经济结构的一部分,如何在精准防控的同时,激发服务业尤其是零售餐饮的生命力与活力,考验城市管理能力与智慧,市、区政府出台的纾困“30条”等政策有望帮助商户走出困境。

据统计,全市今年以来已有超过300条纾困扶持政策出台落地,其中仅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“30条”预计就可帮扶企业750亿元。

“工作人员手把手教你填个表,就能得到1万元补贴。”在福田区沙头街道的城中村里,商户们奔走相告。“政府速度太快了!我们店昨天九点多才申请,下午两三点收到整整一万元!”上沙东村烤鱼店主张先生向街坊们分享喜悦。南山区一包子铺老板赖先生面临困境,近期收到了政府5000元的补贴,走出了最艰难的时刻,“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走,我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”。

深圳市烹饪协会会长刘永忠表示,政府对餐饮企业出台许多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,送来最需要的帮助,同时,很多企业也开始积极探索自救道路。“根据疫情消费特点,优化菜品结构、多元经营模式,用贴心服务撬动消费。”

这份信心比金子还宝贵。在这座超大城市,数百万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担起大量细分领域,支撑着城市的热闹与繁华、创新与活力。深圳的“烟火气”,需要靠他们生燃起来。

小微企业收普惠“及时雨”,重点行业接纾困“大礼包”。“30条”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餐饮、批发零售、文体旅游、交通和物流等市场主体开展“精准滴灌”,让企业积极谋求转型,更好地发展。

深圳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搭建起“共享用工”专区,提高劳动力余缺调剂效率。同时,通过网络招聘、直播带岗等线上招聘方式,促进供需两侧高效对接。截至3月23日,全市累计举办线上招聘活动239场次,发布岗位数24万个。

在前不久召开的今年市“两会”上,首次通过人大代表票决的方式产生年度十项民生实事,促进和扩大就业在列。深圳将要多措并举稳岗促就业,今年新增就业17万人;举办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,组织500家以上用人单位,提供1万个以上就业岗位;为不少于3000名来深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、就业指导、城市融入三项基本服务,打造来深青年人才综合服务平台。

市、区政策叠加,从小微企业、细分行业再向下渗透,最大程度稳工稳产稳岗,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低收入群体,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。

从南山创新园区的员工收到百元补贴,到罗湖城中村居民补助300元,从普通劳动者到城中村居民,深深感受到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。

一季度的疫情给实体商圈造成严重影响,但消费“新势力”花样来袭,深圳网络零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进一步提升。悄然兴起的各种新业态、新模式,共同托举起“潮”经济。

政府有关部门适时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,壮大消费新业态、新模式,发展定制消费、时尚消费、体验消费,培育引进电商平台,进一步扩大网络零售规模,活跃提升商圈经济,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。同时,继续办好“深圳购物季”等活动,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支持接触性消费恢复,不断释放消费新潜力。

从纾困和应变看“进”的聚合剂

破解发展难题,一个重要的杠杆,就是如何把“有为政府”和“有效市场”聚合起来,产生共振效应。

面对全球疫情及经济不确定性,一些企业担心陷入不良闭环,影响供应链产业链稳定运行。特别是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,确实遇到了物流、生产、流动资金、用工等方面的困难,出现了成本上升、营收下降的双重压力。

深圳及时为企业减负、输血、补链强链,不仅惠企纾困、放水养鱼,更着眼长远,激效增活。

以纾困政策为企业降成本。3月25日,深圳发布惠企纾困“30条”,以降成本作为政策重要发力点,包括房屋租金减免、减轻水电气费用负担、疫情消杀补贴、缓缴社保费等,放水养鱼,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,激发企业内生活力,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能,以一揽子政策有效应对疫情冲击,以超常规举措充分提振市场主体信心。

以金融活水灌溉企业。4月7日,深圳发布《支持金融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》等金融政策“组合拳”,支持力度加码,覆盖范围扩展,既有各种利好引导,又有真金白银扶持。同时,政府提出年内新增小微企业首贷户2万户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2000亿元以上的目标。

以培育政策推动企业做大做强。4月9日,深圳再推壮大市场主体“30条”,针对“个转企”“小升规”“规做精”“优上市”“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”等六类不同市场主体发展的特性需求,量身定制发掘寻找、孵化培育、扶持壮大的全链条机制,让市场主体“生得快”“育得多”“长得大”,成为推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。今年内,全市有望新增商事主体50万户,新增“个转企”2500家、“小升规”工业企业2000家,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、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00家。

截至目前,深圳已公布26个部门70多个咨询电话,发布了政策解读的“百问百答”,汇集了企业关心的122个问题及答案。全市各政府部门积极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工作,累计在线观看超800万人次。

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全周期、精准化政策“组合拳”,力度空前,覆盖不同发展梯次的企业,不断激发企业内生活力。

“真没想到周末都能收到退税款。”4月10日,深圳乐土生命科技公司收到约1200万元的留抵退税款,该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,这笔钱将用于购买研发设备、升级生产线,企业的发展后劲将更足。

目前,政策中减征“六税两费”、缓缴或减免社会保险费、失业保险稳岗返还、减免房屋租金、暂退旅行社质保金等已经全面启动实施。据市发改委透露,不少市场主体已经切实享受到了政策红利,惠企纾困“30条”实施满月,已为市场主体减负超150亿元。

“‘30条’对企业来说是一场及时雨。”TCL华星光电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工业企业稳产业链供应链、减税降费、减轻企业压力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。他说,显示面板企业今年受疫情及产业周期双重压力的影响,政府出台稳增长政策措施,能大大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。

比亚迪负责人也认为,深圳出台的各项政策精准、及时、有力度,有助于降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,帮助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纾困,促进行业健康发展。

“留得市场主体青山在,就能生机盎然。”迈瑞医疗负责人表示,干货满满的政策,让企业界人士都很振奋。这展现出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责任与担当,一条条政策及细则都切实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要,对企业纾困起到重要作用,也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目前,在各级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下,迈瑞医疗位于光明区的生产制造基地正开足马力,优先应对紧急订单的生产、发货等需求,确保抗疫急需设备及时交付。

在精准扶持政策的支撑下,企业潜能被激发出来。面对疫情冲击,深圳机械臂“小巨人”越疆科技抓住自动化升级、无接触消费的契机,3月末与比亚迪深度合作,共同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。这是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的一个缩影。

稳企业,就是稳“双链”。

深圳稳住供应链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,不断培育新的企业,补链强链。从推出营商环境1.0、2.0、3.0、4.0改革政策,持续解决企业关注的痛点难点问题;到疫情冲击后重磅政策接连出台,深圳服务企业、壮大市场主体的理念一以贯之。

企业稳,则就业稳。

华为日前宣布,在近两年共招聘2.6万名应届生的基础上,今年将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,计划招聘1万余名应届生,同时继续加大研发力度。

盐田区召开“引英才,赴盐田”应届毕业生专场线上招聘会,华大基因、大百汇实业、思勤医疗等众多企业向应届生伸出橄榄枝。

从“双区”和“双改”看“进”的主基调

聚焦“双区”驱动、“双改”示范等系列重大国家战略,深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经受“压力测试”。

严峻的疫情和复杂突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,让深圳外资外贸不断面临难题,外贸进出口正面承压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凭借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优势,抢占开放发展的先机,成为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推动力。一季度,前海实际使用外资13.68亿美元,同比增长108%;前海综合保税区实现外贸进出口441亿元,同比增长55.5%。这既体现前海的潜力与后劲,也凸显深圳在国内国际“双循环”的突出功能和对外开放门户的枢纽地位。

前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新地标,是新时期国家战略的核心“试验田”之一。今年深圳《政府工作报告》16次提及“前海”,并将“抢抓‘双改’示范重大机遇,纵深推进改革开放”放在今年政府十大重点工作之首。

尽管受疫情影响,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的岗位发布数量和新增就业数量却出现“双提升”,同比分别增长70%和264%。

数天前,前海综合保税区关口,逾十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货车排队驶入。这个只有2.9平方公里的保税区,单位面积进出口额居全国前列,三星、近铁、越海、东方嘉盛等上百家企业在此开展物流与贸易业务,超过800亿元的货物从全球集聚于此,再分拨到世界各地。

“疫情期间,深港跨境陆路运输运力遭遇很大挑战。前海率先推出深圳首票‘陆转水’分流业务,打通水路直达香港屯门的作业流程。”深创建控股集团董事长吴海波说。

根据今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深圳将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,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“十大工程”,创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,建设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国际交易中心、大豆离岸现货交易平台、国际珠宝玉石综合贸易平台,打造全球液化天然气加注中心,推动贸易便利化自由化,积极申报深圳空港综合保税区,高标准建设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。

春色已深,时不我待。

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的全年经济目标铿锵有力:

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%左右;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%;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.5%以内;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%左右;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……

这些目标,是深圳GDP跃上3万亿元台阶后的“从头越”。

3月下旬以来,深圳在稳中求进的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加速前行。4月1日至17日,深圳港日均集装箱吞吐量8.8万标箱,比去年全年日均吞吐量增长11.1%。上周末,万象城、华强北、福田中心区、车公庙等商圈和餐饮网红街区同时出现了客流云集的景象,人们纷纷亮码入场消费。滨海大道红树林段、滨河新洲立交、雅园立交等交通要道,密集的车流排成了长龙。

直面、克难、务实、笃定,坚定前行、面向未来。这是为政者的担当,这是改革者的勇气,更是2000万深圳人的风雨同舟。

来源链接:http://sztqb.sznews.com/PC/content/202204/28/content_1190423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由企业服务网整理发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

Contact Us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咨询:18594209820

工作时间:9:00-18:00